蜉蝣新物种为何叫“苏轼”?
“苏轼无爪蜉”这一名称,拥有重要的历史和地理意义。元丰五年,苏东坡在游览长江北段的赤壁矶后写下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千古绝句。千年之后的2024年,一个蜉蝣新物种于长江北段被发现。为了纪念这场跨越千年的缘分,课题组将该物种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课题组周长发教授介绍, “苏轼无爪蜉”生活于长江干流中,而描写长江的诗词名句莫过于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因此,这个名字可以让人们联系它的生活环境、联想到长江。目前“苏轼无爪蜉”主要发现于湖北荆州,靠近赤壁。而描写赤壁的名人莫过于苏东坡,他写过两篇《赤壁赋》,并有“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名句,故课题组的命名也暗指了“苏轼无爪蜉”的发现地点。
苏轼无爪蜉的发表人郑徐弘毅回应到,不少 朋友对这个名字感到困惑的部分原因可能是不太了解物种命名的习惯,但做生物分类学工作,或者相关的宏观生物学研究的朋友们一定能够理解。最常见的物种命名方式就是以发现地点、物种特征,以及人名来命名。 以人名命名,算是一种“致敬”。郑徐弘毅提到,“苏东坡先生是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之一。”而他“乐观”“纯粹”的闪光点,与科研工作者所需要的品质也是相似的。
以“苏轼"命名这一新物种,网友和苏学专家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对此,周长发教授指出命名是为了致敬和纪念苏东坡,感谢他匠心独运、豪情满怀地书写过蜉蝣,使得蜉蝣在我国古典文学中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从动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给新物种命名有严格的规定,当然也赋予了研究者一定的自主性。只要命名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应该就不会有科学上的问题。至于网络上的讨论,课题组有留意过,但没有太多地关注。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他们都未曾想过或预料到一个科学的命名会引起网络上的争论或讨论。郑徐弘毅说,对他而言,“苏轼无爪蜉”因名字而被大众熟知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我们可以更快推进普通大众对这个物种的了解。”
结缘昆虫 读懂昆虫
年幼时,郑徐弘毅就对大自然非常感兴趣。生活在江苏南通乡村,他平日里最喜欢的活动就是去田里抓虫子。通过网络,他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生物,借助各种社交平台结交了许多同好。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朋友邀请下参观昆虫实验室。标本、展台、海报、虫房……一颗热情的种子自此被深深种下,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参与到昆虫学研究当中。
从大一开始,他就加入了周长发教授的课题组。在野外工作中,他遭遇惊险,也邂逅惊喜。在激流中摸索采样,在凌晨进行灯光诱捕,因停电而被困在边境,种种经历练就了郑徐弘毅一颗随机应变、临危不乱的心。2021年, 郑徐弘毅等人在川西第一次采集到了拟网蚊科的全虫态,也就是“中华拟网蚊”。此后在四川、云南、福建等地,他们又刷新了中华拟网蚊在中国分布的记录。
在科研之外,郑徐弘毅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知识。大一刚入学时,他创立了社团“自然社”;多次参与生科院标本馆的翻新、讲解与培训活动;参加2023年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青年科普讲师公益培训活动和科普公众号《自然分子》的运营等。
寻踪觅影 新种初逢
“苏轼无爪蜉”属于昆虫纲蜉蝣目中的一个小科——无爪蜉科。无爪蜉科十分稀有,在2019年前,全世界只报道了3属7种,而我国还未有正式发现。但是,由于无爪蜉科在泰国、俄罗斯和欧洲都有发现,因此课题组成员们始终相信我国应该有分布,从未停下寻找的脚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有人在我国云南怒江发现了一头无爪蜉,与此同时,有同行也在长江中采集到了一头无爪蜉的标本,给了课题组成员极大的鼓舞。根据两次发现的地点,几年间他们分别到怒江和长江湖北段进行了多次采集,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
无爪蜉是沙栖性蜉蝣,它们的幼虫生活在松软的沙子里面,潜入沙中20cm以上的深度,采集起来十分困难。同时,蜉蝣的成虫羽化时间短,且不集中,这也加剧了采集的困难。
面对这些困难,课题组在研究中采用了多方面的创新方法与手段。在采集方法上,针对深水区、松软沙子的特征,课题组在齐腰深的水中采集沙子并过筛,获得了足够的研究用标本,课题组还将部分幼虫在室内进行饲养,从而观察到它们的习性和生态需求等,并获得了部分成虫;在特征采集上,课题组运用最新的拍摄技术,对精细结构进行显微拍摄,获得了高质量、清晰的图片,使研究更为深入的同时,丰富了研究论文的图像素材,提升了论文精美度;此外,课题组充分利用丰富的蜉蝣收藏,将发现的无爪蜉与美国等地的同类标本进行实物对比,从而获得了第一手的丰富信息。
非常幸运的是,课题组成员成功采集到了一些标本,并培养出了成虫。通过各项研究,课题组鉴定长江中的无爪蜉是一个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苏轼无爪蜉”。
物种探索 意义斐然
目前,课题组已初步了解“苏轼无爪蜉”稚虫的生活习性、生态环境,在长江中有水的、松软的沙滩下,它们可以潜入到沙中很深,在没有干扰情况下或夜晚时,才会爬出来寻找食物。它们全身所有的特征都适应于挖沙、潜入沙中和捕食,如它们头顶有毛瘤、各足都无爪、前足须状,中后足宽大用于挖沙,口器捕食式等。
课题组将继续研究“苏轼无爪蜉”成虫的特征和习性,探索“苏轼无爪蜉”在长江中的分布范围与地点,以便它们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将继续研究“苏轼无爪蜉”在基因上与近缘种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它们可能的进化途径与过程。课题组还希望能够在实验室对“苏轼无爪蜉”进行人工饲养,以便更好地观察。
周长发教授认为, “苏轼无爪蜉”的发现,有极其重大的学术意义。过去,无爪蜉在亚洲只发现于两个地区,一个为亚洲南部,即泰国和我国云南,另一个为北部,如俄罗斯与韩国等。“苏轼无爪蜉”生活在长江干流中,它在地理上处于前两支的中间,将原先分散的分布区域连接成片了。除此之外,长江干流的水很深,流速也很快,再加上采集困难,过去在长江干流中采集到的蜉蝣很少,几乎没有。而“苏轼无爪蜉”的发现表明,即使如长江干流,也有一些蜉蝣生活于此,且形态特别少见,为保护长江及其水质提供了新的证据与生物依据。“苏轼无爪蜉”和其它无爪蜉的发现与研究说明,我国目前至少有2属3种无爪蜉,而全世界才4属9种,因此我国是种类众多的国家,这也再次证明了我国生物资源的丰富性。
将我国的蜉蝣目研究推向新高
周长发教授介绍到,近几年来,课题组在蜉蝣分类研究上取得了很多突破,发现了一系列新物种,建立了若干个新分类单元,将我国的蜉蝣目研究推进到一个新高度,课题组也成为 国际上最活跃的研究团队之一。 国际蜉蝣目大会将于2027年在南京师范大学举办,这也证明了国际同行对南师蜉蝣目研究工作的认可和赞赏。
周教授说,他对“苏轼无爪蜉"这一新物种的发现最大的感受是高兴和欣慰。包括“苏轼无爪蜉”在内的新发现,表明我校研究水平在国际上是领先的,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生物多样性是很高的;同时,这些标本和主要研究都是周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的,青年学生的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
对于“苏轼无爪蜉”以及整个蜉蝣目物种的研究,周长发教授认为,我国物种丰富,蜉蝣课题有十分重大的研究价值。南京师范大学蜉蝣研究有深厚的历史、丰富的收藏、丰硕的成果和优秀的团队,希望研究团队能够长期坚持,不断深化对我国和全世界的蜉蝣研究。希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越做越好,效果越来越明显,使得包括“苏轼无爪蜉”在内的众多生物也能够长久地、更好地、舒适地生活下去,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够看到它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返回搜狐,查看更多